㈢鐵西重型文化廣場《持釬人》系列
沈陽鐵西重型文化廣場,鐵西老工業區內建起的“文化記憶”廣場,坐落于原重型機器廠的地方,占地3萬平方。在功能上,作為主題系列城市雕塑體系的“基座”與根脈。在布局上,以保留原廠房為藝術工廠,以重型廠機器部件的廣場設施構造物為文化元素,以《持釬人》大型主題雕塑為引領,以入口、雕塑、保留廠房三個節點為軸線把所有文化元素貫穿起來。既保留歷史工業文化,又體現新時代城市風貌,讓公共活動區和休閑演繹區的文化元素更加豐滿,形成“文化主題廣場”。
該文化廣場,除了自身“文化”功能外,還具有啟迪、牽引功能。所謂啟迪,就是以《持釬人》為鑰匙,為靈魂,去觸發人們的靈感,感悟那些不平凡的工業史和很大的創業精神、民族之魂。所謂牽引,是廣場文化要素誘導,引領尋旅者去中國工業博物館、工業村生活館、鐵西1905文化創意園、以及整個鐵西重要路口廣場的紀念雕塑等文化長廊,深切領悟沈陽百年工業歷史與淵源的工業文明。
啟迪,源于“眾所周知”。“眾所周知”是什么?①鋼鐵的重要性。鋼鐵是現代工業體系的基礎。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,國家的命脈。②鋼鐵業基礎。得有鐵,采礦石煉鐵。③煉鐵技術。④勞動環境。最艱苦,勞動強度最大。⑤勞動強度。沉重的感覺,爐火烤的感覺等。⑥關聯產業。人們一看到煉鋼鐵,就能想到沈陽的老工業基地。所以,公眾一看《持釬人》煉鋼鐵的場面,頭腦中就能反應出這些元素,如電路開關,啟動而產生對老工業基地的光與熱。這就是“啟迪”。
2010年5月20日,就在煉成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的位置, 就在“一五”至“六五”期間創造了40多項“共和國第一”的沈陽重型機器廠的廠址,幾臺吊車吊裝著由魯迅美術學院設計、專家投票與大比例公眾投票通過的大型雕塑“持釬人”。同年8月,一座高26米,總重400噸的《持釬人》主題動態雕塑安裝完成。站在老一輩奮斗的足跡上,看著這座用抽象寫意的手法再現紅旗飄揚下的煉鋼工人辛勞的景象,思維悠揚,幻燈片似地播放著老一輩的擔當,以及338家企業曾經的榮譽與輝煌。
牽引,牽動著人們的思維,朝著中國工業發展的軌跡尋覓。
鐵西因位于長大鐵路西側而得名。自從1905年第一個重工進駐,1908年皇姑屯檢測段落地,這里似乎一發而不可收。1937年沈陽重工機器落地,1949年11月6日,煉鋼場試驗煉出第一爐鋼水。1950年9月,沈陽第一機器廠鑄造出第一枚金屬國徽。1952年9月23日,共和國最早的工人住宅區開工建設。按照前蘇聯“三層起脊悶頂式住宅”圖紙,經過兩個半月的艱苦奮戰,完成一期工程79幢大樓、108408平、3396間家屬和獨身宿舍的建設。到1957年,擴建到143棟,占地73萬平方米、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,是共和國最早、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區。創造出沈陽建筑史奇跡。同時,實施生活服務網點配套與運行機制配套。24小時營業的超市、糧店比比皆是,這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罕見的。工人村綠地面積占70%,而且休閑健身設施齊全。“高樓平地起,條條柏油路,路旁柳成蔭,庭院花枝俏。” 因而成為當時沈陽居住區中的頂配,吸引著世人眼球,成為高級技術工人及勞動模范的搖籃,迎來工業的快速發展。1953年到1957年相繼迎來120家新企業開工,成為共和國的工業基地。先后有沈陽冶煉廠、第一機床廠、電纜廠等44家國有企業在此設立家屬宿舍。
工業企業突飛猛進,第一機床廠、冶煉廠、變壓器廠、化工廠、拖拉機廠、鼓風機廠、東北制藥廠等等等等,都成為全國行業龍頭。僅北二路附近就集聚了37家大型企業。我國第一臺車床、第一臺變壓器、第一臺壓縮機、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等數百個新中國第一在這里誕生,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諸多輝煌,使這里成為著名的老工業基地,“共和國裝備部”。
2002年,隨著沈陽低壓開關廠開始搬遷,區域功能轉型、產業升級的“東搬西建”計劃開啟,鐵西區共遷走338家企業。隨著現代人居、商業在此崛起,實現區域功能轉型;華晨寶馬、中德裝備園落戶,實現工業制造朝著世界級裝備制造業邁進。
沒有高囪的濃煙,沒有濃郁的機油味兒,沒有灰土土的廠區,沒有銹跡斑斑的車間廠房,人們似乎有些不習慣,懷念著“老鐵西”味道。記憶、念舊生成眷戀,煥發情感,開啟工業文明尋旅。建立中國工業博物館,留住工人生活、舊日時光,使寶貴的工業遺產得到續留,工業文明得以彰顯與傳承。
啟迪的目的在于牽引尋旅,啟迪與牽引的目的又在于薪火相傳。薪火相傳者,保存與延續火種;火種者,文明之一脈,精神技藝也。崇尚勞動、尊重創造是沈陽老工業基地的主旋律,也是老工業基地的精氣神。崇尚科技創新、尊重勞動模范是城市生態的共鳴,業態精髓所在。由此,自沈陽工業之始,一代一代產業工人親近鋼鐵、熱愛機床、賦予靈魂于鋼鐵構件,用鮮血與汗水譜寫著共和國裝備部前史與今生,創造出數百個“全國第一”,呈現出省級以上勞模百余人,全國勞動模范26人。凝練出80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的張成哲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楊建華等一批科研型“工匠”,以有數不清的科技型工匠及工匠導師、無名英雄。他們都是共和國制造基地、共和國裝備部的智能與精神支柱,鋼筋鐵骨,脊梁。正是有他們,潛移默化、言傳身教、指導授受、固結拼搏,才有后來的體系完善、層次升級、發展壯大。直至現在的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的展現在世人面前!
2006年,鐵西區在勞動公園開辟了勞模大道,興建了全省首座勞模浮雕,展現半個多世紀以來,沈陽涌現出的20多位杰出工人代表。2007年,建設了全國首幢勞模新居,政府以成本價使近百名市級以上勞模喜遷新居。一個鋼包、一口水井、一個車間、一個工廠,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,作為一件件展示沈陽經典“工業元素”的標本,在鐵西區總體規劃與實施中加以保護和利用。將重達30噸的鋼錠模子、重達13噸的中注管、重達15噸的鐵包子,在博物館的廣場上。轉盤子、碾砂機、燜火窯等鑄件工藝流程實物排列。芯盒、風鏟、砂箱、耐火管、鉛粉、風沖子等各式各樣工業元素點綴在墻。同時,將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建筑群中。2008年4月,將第一口煉鋼包加以裝飾,融入房產開發中,成為一道亮點;將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與該地的綠地建設統一規劃,建設包含該井在內的主題公園;對沈陽機床一廠、沈陽鼓風機集團、低壓開關廠、橋梁廠的遺址上設立遺址標牌,他們都中中國工業史的活的教課書,讓更多的人們,知曉沈陽,知曉工業文化,記住那光輝燦爛的日子,傳承那寶貴精神財富。
尋旅之人賞雕塑,浮想镕爐飛花瀑。設身處地去感悟,百年砥礪鋼筋骨。大凡城市里人員流動性大、人員密集場所的雕塑都是有著深厚文化背景,即藝術形式表達的內涵。該雕塑以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藝術呈現,反映了一個大的時代背景與深刻內涵。都是值得人們領悟的。
把典型工業遺跡變成工業遺產,作為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歷史符號,建立中國工業博物館。設有機床館、鑄造館、通史館、冶金館、汽車館、鐵西新區十年成果展等。使其在沈陽故宮后,成為第二個國家級博物館。
創意,作為現代企業發展、市場化運營的支撐,在老工業基地文化熏染中,創立1905文化創意園。承載老鐵西人的靈魂與記憶,引領青年一代的潮流。
沈陽鑄造廠的翻砂車間,原生態地保留下來,作為歷史上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形態與內涵,建立鑄造博物館;復原再現中國最大工人聚集區——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工人生活原貌的“工人村生活館”。恢復了當時的“大合社”、糧站、郵局、抗大小學、幼兒園等原貌,還復原不同年代13戶典型家庭的真實生活場景。生活館里的200多幅老照片、5000多件實物,基本上都是1000多戶“工人村”居民捐贈。
還有沈陽大背景中的蒸汽機車博物館,配合以《力量》、《晨曲暮歌》、《鏗鏘名錄》、《印刷樂章》等系列主題文化雕塑,構成承載沈陽工業文明的完整體系。
建設大路鐵西廣場
圖中《鐵西》雕塑在建設西路迎賓路橋頭
建設大路景星街
建設大路云峰街
建設大路愛工街
建設大路貴和街
建設大路齊賢街
建設大路肇工街
開發大路松花湖街
當你來到沈陽,走在大街小巷,看到每一個雕塑,你或許不知道,它都是3000多城市雕塑之一,都是文化走廊的文化承載點,都是這個文明體系中的一個脈節,啟迪與牽引著你去連接。
一口玉澗泉,潤澤恒久遠 !
文、編輯/蕭文 (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)